胃下垂多为老年气虚所致,是人体膈肌悬浮力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。胃下垂在疾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,这可能会给胃下垂的早期发现带来的困难。患胃下垂一段时间后,患者会出现恶心、便秘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。
中医认为,病虽在胃,但与肝脾关系密切。其基本病机为本虚,肝气失调,横逆侵胃,脾虚日久,木取其土,中气下陷。其发病原因可能是饮食不规律,暴饮暴食,饮用生冷物质,长期损伤脾胃,导致脾胃虚弱,中气下陷,粘膜不稳,胃肌无力,导致胃下垂。
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,肝胃、膈肌、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,腹内压下降和腹肌松弛,以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,使胃处于底张力很低的鱼型结构,是引起胃下垂的原因。
胃下垂的主要疾病是胃黏膜脱垂,是由于人体胃窦黏膜下结缔组织疏松,加之胃炎、胃溃疡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影响,导致胃窦蠕动过度,胃黏膜出现炎症、水肿、肥大等,胃黏膜丧失正常功能,从而促使胃体。
导致胃下垂。
临床常见症状为不规则性上腹痛不适,多发生于饭后,呈阵发性疼痛,常伴有上腹胀、发热、恶心、烧心,甚至呕吐、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。
中医的“慢胃”症状与友禾医学的胃下垂颇为相似。胃慢较早见于《内经》,《灵枢本藏篇》有:“脾当肉,肉月强则胃厚,肉月强则胃薄。肉月小学而尧胃不强,肉月不称于胃下,胃在胃下,下管不好,肉月不强则胃慢……”的记载。说明肌肉强的人肚子厚,肌肉薄的人肚子薄;如果肌肉稀薄,与身体不相称,胃的位置就比较低,如果肌肉不够结实,胃就比较慢。同时说明胃慢者必胃低,后世医家《脾胃虚弱证治》章节对此有详细论述。
以上是中医对胃下垂病因的看法。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,中医认为胃下垂的病因是相关的关键在于气虚。因此,在治疗胃下垂时,中医提倡注重滋养人的中气,防止中气下沉。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改善病情。